【医院公告】

健康教育

     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>>健康教育

痛经不可怕,中医有妙招:从内调外养找回舒适时光

发布时间:2025-05-12 发布来源:本站 作者:超级管理员

图片


每月一次的生理期,对许多女性而言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,更是心理上的煎熬。据统计,全球约80%的女性曾经历过程度不等的痛经,有人靠止痛药“续命”,有人默默忍耐。其实,在传承千年的中医智慧中,痛经并非无解难题。通过调和气血、疏通经络、改善体质,中医为女性提供了更温和、更长效的解决方案。

图片

一、痛经背后,藏着身体的“求救信号”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中医认为“不通则痛”,痛经本质是气血运行受阻的表现。《黄帝内经》将病因归结为“寒、热、虚、实”,结合现代女性生活习惯,常见以下三类证型:  


1. 气滞血瘀型:经前乳房胀痛、小腹刺痛如针扎,经血暗紫有血块。多因压力大、情绪抑郁导致肝气郁结。  

2. 寒湿凝滞型:小腹冷痛如敷冰块,热敷可缓解,经血色淡量少。常因贪凉饮冷、露脐装让寒气入侵。  

3. 气血虚弱型:经期后隐隐作痛,伴随乏力头晕,面色苍白。多见于节食减肥、过度劳累的女性。

图片
图片

二、中医“四两拨千斤”:自然疗法缓解疼痛  

图片
图片
图片

1. 穴位按摩:随身携带的“止痛开关” 

  ● 三阴交(内踝尖上3寸):健脾养血、调和肝肾功能,经前一周每日按压5分钟。  

  ● 合谷+太冲(手背虎口+足背第一二趾骨间):疏肝理气“开四关”,适合情绪紧张引发的胀痛。  

  ● 关元穴(脐下3寸):艾灸此穴可温补下焦,驱散寒气。  

Tip: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,以轻微酸胀感为宜,搭配深呼吸效果更佳。


2. 经典方剂:对症调理事半功倍  

  ● 气滞血瘀:膈下逐瘀汤加减,活血化瘀。  

  ● 宫寒腹痛:艾附暖宫丸配合红糖姜枣茶,暖宫散寒。  

  ● 气血不足:八珍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,补气养血。  

注意:需经中医师辨证后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。


3. 外治法:暖腹驱寒立竿见影

  ● 中药热敷包:将小茴香、干姜、艾叶各30克炒热装袋,敷于小腹15分钟。  


  ● 花椒姜片泡脚:睡前用40℃热水泡脚20分钟,促进血液循环。

图片
图片

三、防大于治:日常调护养成“暖体质”

图片
图片
图片

1. 饮食有道:  

   ●经前忌食冰淇淋、冷饮、螃蟹等寒凉食物。  

   ●多吃桂圆、枸杞、核桃等温补食材,经期可饮玫瑰山楂红糖水。  


2. 穿衣哲学:  

   避免露腰、露脚踝,空调房备好披肩,尤其护住后腰命门穴。  


3. 运动处方:  

   经期前练习瑜伽“蝴蝶式”或八段锦“双手攀足固肾腰”,促进盆腔气血流通。  


4. 情绪管理:  

   按揉耳部“内分泌区”缓解焦虑,听宫调音乐(如《紫竹调》)疏肝解郁。

图片
图片

四、痛经虽常见,这些情况要警惕!

图片
图片

若出现痛经加剧、经期延长、非经期出血,需及时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子宫腺肌病等器质性疾病。中医调理可与西医检查结合,标本兼治。

图片

结语

图片

痛经不是女性必须忍受的“宿命”。通过中医内外兼修的整体观,我们不仅能缓解一时之痛,更能从根源改善体质,让生理期成为观察自身健康的“晴雨表”。记住,爱护身体从不忽视每一次疼痛开始,愿每位女性都能与月事和平共处,活出从容自在的美。

图片

END


科室介绍



图片

卧龙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,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,以中医内治和外治相结合、自然疗法和药物疗法相结合、整体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、针药并用、中西并举,放血疗法、拔罐、刮痧、中药熏蒸、灸、药并用的技术优势。其中艾灸治疗以其无创伤、无痛苦,可使作用直达病所,被百姓誉为“天然绿色疗法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