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证历代除有“头痛”记载外,还有“头痛”“脑风”“首风”等记载,实际上仍属头痛。《证治准绳头痛》说:”医书多分头痛,头风二门,然一病也,但有新久去留 之分耳。浅而近者名头痛,其痛卒然而至,易于解散,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。其痛作止不常,愈后遇角复发也。皆为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。说明“头风”与“头痛”是同一种病。
(一)外感头痛:能引起头痛的外邪有风,寒,湿热等,其中以风邪为主,所谓“风者,百病之长也”,“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”,“巅高之上,惟风可到”,多因起居不慎,做卧当风等,而寒,湿,热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。其形成机理在于外邪自表侵袭于经络,上犯巅顶,使清阳之气受阻,气血凝滞,阻遇络道。若风挟寒邪,则寒凝血滞,阻遏脉络,血郁于内而致疼痛,若风挟邪,则湿邪为患,易阻气机,蒙蔽清阳,清阳不升而致头痛;若风邪热邪上炎,侵扰清窍,气血逆乱而为头痛。
(二)内伤头痛:脑为髓之海“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,及睥胃化水谷精微,输布气血。上充于脑,帮内伤头痛其发病原与肝,睥,肾三脏有关。
1.因于肝者:情志不和,肝失疏泄,郁而化火 ,上扰清窍,而为头痛 ;火 盛伤阴,肝失濡养或肾水不足,水不涵木(肝肾阴亏,肝阳上亢,上扰清空而致头痛)(肝阳头痛,天麻钩藤饮加减);
2.因于肾者:禀赋不足,肾精久亏,脑髓空虚而致头痛;阴损及阳,肾阳误微,清阳不展,而为头痛。(肾亏头痛,大补元煎加减);
3.因于脾者:操劳过度或病后产后体虚,脾胃虚弱,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后,营血 亏虚,不能上荣于脑,髓脉络而致头痛。(血虚头痛,八珍汤加减);饮食失节,过食肥甘,脾失健运,痰湿内生,上扰清空,阻遏清阳而致头痛。(痰浊头痛,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);
4.外伤跌扑及久病入络,气滞血瘀,脉络瘀阻,而致头痛(瘀血头痛,通窍洛血汤加减)
中医临床治病的特点辨证施治,头痛的辨证除了详细询问病史,根据各种症状表现的不同,辨别致病之由,还应从头痛之久暂,疼病这性质,特点及部们之不同,辨别虚实,从各个方面来分别进行辨证施治。首先应区别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:
外感头痛:
一般发病较急,痛势较剧。多表现掣痛,跳痛,灼痛,胀痛,重痛。发无休止,多因外邪致病,多属实证,治法以祛风散邪为主。
内伤头痛:
一般起缓慢,痛势较缓。多表现隐痛,空痛,昏痛,痛势悠悠,疲劳则剧,时作时止非外邪致病,多属虚证,治法以补虚为主。但也有虚中挟实者。如痰浊,瘀血所致头痛,当分别施治。
头为诸阳之会同,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,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,故头痛可以根据发病部位之异,参照经络循行,加以判断,则对审因施治,均有所帮助。
太阳头痛:多在头后部,下连于项
阳明经头痛: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
少阳头痛:多在头之两侧,并连及耳部
厥阴经头痛:则在巅顶部位,或连于目系
(一)外感
1.风寒头痛:头痛时作,痛连项背,恶风畏寒,遇风尤剧,口不渴,苔薄白,脉浮。
2.风热头痛:头痛而胀,甚则如裂,发热恶风,面红目赤,口渴欲饮,咽红肿痛,尿黄便秘,舌质红,苔薄黄中,肪浮数。
3.风湿头痛:头痛如裹,肢体困重,胸闷纳呆,小溲不利,苔白腻,脉濡。
(二)内伤
1.肝阳头痛:头痛而眩,心烦易怒.睡眠不安,面红目赤,口苦舌红,苔薄黄,脉弦或弦细数。
2.肾虚头痛:头痛而空,耳鸣目眩,腰膝酸软,遗精带下,舌红少苔,脉细无力。
3.气血亏虚:头痛头晕,劳累则甚,神疲乏力,面色少华,心悸气短,舌淡,脉细无力。
4.痰浊头痛:头痛昏蒙,胸满闷,呕恶痰涎,舌苔白腻,脉滑。
5.瘀血头痛:痛处固定,经久不愈,痛如锥刺,舌质紫,有瘀斑,脉细或涩。
(一)基本治法
1.颈项操作:患者坐势
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。按完骨,风府,天柱等穴,拿两侧风池。
2。头面部操作:
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,太阳。用分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两侧沿眉际到太阳。按揉印堂,鱼腰,太阳,百会,角孙,率谷等穴。拿头顶,拿风池。
(二)辨证加减
1.风寒头痛:
用衮法施于上背部,按肺俞,风门。拿两侧肩井,肩髃,天宗。提捏脊柱两侧膀胱经,
直擦脊柱两侧膀胱经,以透热为度。
2.风热头痛:
按大椎,肺俞,风门,合谷等穴,拿两侧肩井,肩髃,曲池。以酸胀为度,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,以皮肤微红为度。
3.风湿头痛
揉大椎,曲池。拿肩井,合谷。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,以皮肤微红为度。
4.肝阳头痛
推桥弓(耳后翳风到缺盆一线,用拇指推桥弓,单和向下,只能单侧交替进行,不可两侧同时进行)用指推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自前上方向后下操作,按两侧太冲,行间,以酸胀为度。
5.肾虚头痛
摩腹,以气海,关元为重点。揉肾俞,命门擦腰骶,擦前额及两侧太阳穴部位。
6.气血亏虚
摩腹,以中脘,气海,关元为重点,横擦背部脾俞,胃俞处。按心俞,膈俞,足三里。
7.痰浊头痛
用一指禅推法及摩法在腹部治疗。重点在中脘,天柱穴。揉脾俞,胃俞 ,大肠俞。揉两侧足三里,丰隆,内关。
8.痰浊头痛
揉抹前额,头侧胆经循行部位,擦前额及两侧太阳穴部位,以透热为度。